新聞中(zhōng)心-安徽雲迪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最新動态,讓您更多的了解雲迪

科技与冬奥 一起向未来

“科技冬奥”不仅仅是科字口组织的,而是在各部门和地方支持下,广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的200多项技术成果在测试赛、运动员训练、正式比赛中开展了示范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和高水平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


        34秒32,快到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的一瞬,让高亭宇成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创造冬奥会新的历史。


在“冰丝带”“最快的冰”上滑出最棒的成绩,高亭宇的这一滑,是对“科技冬奥”的极致诠释。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从申办到筹办,“科技”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大底色


            开幕式上,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比赛场馆内,“最快的冰”让运动员们感受到速度与激情的快乐;赛场外的屏幕前,5G+8K转播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也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


    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役


        “从申办冬奥成功伊始,‘科技冬奥’就成为冬奥筹办工作的关键词之一。”在此前举行的北京冬奥组委科技冬奥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喻红总结过去几年的“科技冬奥”工作“有规划,有成效,有期待”。


        这的确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役。


        时间回到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进入最后角逐环节。习近平主席的声音传遍世界:“我相信,如果各位选择北京,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当巴赫念出“北京”那一刻,神州欢腾,世界瞩目。


        自此,“双奥之城”如何续写奥运辉煌,成为北京和中国的大课题。


        在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不久,科技部在总结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做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冬奥会的特点和需求,提出“科技冬奥”的初步设想,报中央领导同意。


次年,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精心策划,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


        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冬季运动项目整体实力与世界水平存在差距,亟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在短期内补短板、强能力;长期以来冬季运动装备特别是竞技用高端装备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我国亟须攻克相关核心技术,培育人才和产业;奥运会是展示国家形象和创新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计划有了,机构有了,要如何具体推进,以什么为抓手?


        2017年春天,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接到一个任务,上述问题有了答案。

        


        “‘科技冬奥’专项的实施框架是根据总书记对冬奥会的指示来制定的。”范维澄说。


        除了“精彩、非凡、卓越”的承诺,2015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作出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重要指示,为如何筹办冬奥会提供了根本遵循,亦为“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的实施指明方向。


        根据总书记的指示,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提出,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8个方面统筹设计重点任务。


        在此基础上,最终专项确定了科学办赛、运动科技、智慧观赛、安全保障、绿色智慧示范5个大方向。


2018年初,第一批“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指南发布。
发令枪响起,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科研大攻关开启。


一次通力协作的攻关


       有了2008年“科技奥运”的实践,有诸多目标导向明确的科研攻关经验,对中国科技界来说,“科技冬奥”难度系数应该不算高?

其实不然。

最大的难点是各方对冰雪运动了解太少。


        “由于寒冷气候地域分布的原因,我国冰雪运动的基础相对薄弱,冬奥参赛项目不全,大型冬季项目竞赛体系及备战经验相对缺乏,备战冬奥的全面训练参赛体系更是需要重新构建,科研与科技服务成为冬奥备战直接的需求且挑战巨大。”“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体育局教授李捷分析。
正因底子薄、基础差,科技之于北京冬奥会的意义更大。实际上,科研攻关本身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专家组成员,李捷在夏季奥运项目训练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有关冬奥项目的积累则少得多。中国体育界和科研界的大部分人员亦如此。


        李捷分析,以运动科技为例,因为冬奥项目的特殊性,如何通过科技辅助提升运动员竞赛表现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是全新的课题和科学挑战。
解难题,需要各方的通力协作。努力和行动始于政府部门。


为加快推进“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2019年,科技部会同北京市、河北省政府及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成立了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为组长的“科技冬奥”领导小组。


    与此同时,北京市、河北省一方面组织本地科技力量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另一方面设立了省级“科技冬奥”专项。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科技冬奥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围绕冬奥会筹办的重点场景全面推动项目成果落地应用。


    2018年12月,科技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签订“科体协议”,建立“科体协同”工作机制,重点围绕“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的目标,开展冰雪运动科技、冰雪运动装备和器材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国家体育总局研究提出参赛等方面科技需求,并积极推动项目成果在国家队训练和比赛中落地应用。
为直接、准确对接需求,“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创新实施机制,由科技部会同北京冬奥组委、体育总局等用户部门和北京市、河北省等属地单位,按照“三个共同”,即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保障任务可落地、可实施、能应用。
在此基础上,精准部署研发任务,创新项目形成机制。例如,对冬奥场馆类任务,直接由业主单位作为项目主体,实现项目研发和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对火炬研发任务,实行“揭榜挂帅”机制,实现项目研发与最终用户北京冬奥组委的精准对接。